朝阳县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副局长 于春辉
各位媒体朋友、同志们:
大家好!衷心感谢各位长期以来对朝阳县文体旅事业发展的关注与支持。2025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朝阳县文旅广电局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以2025年全省高品质文体旅融合发展大会花落朝阳为契机,锚定“打造辽西特色休闲旅游目的地”目标,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以体健民”的发展理念,推动文体旅深度融合取得阶段性突破。现将相关工作成果与下一步工作方向向各位作简要介绍。
一、服务省级盛会,以文化IP赋能城市品牌升级
2025年,辽宁省高品质文体旅融合发展大会花落朝阳,为我县搭建了展示文化底蕴与发展成果的绝佳舞台。我们紧扣大会主题,打造“三个一”文化新地标。
一是创排一台精品剧目。大型原创历史评剧《慕容传奇》以三燕文化为背景,融合传统舞台艺术与现代舞台艺术,首演即引发广泛关注,线上累计浏览量突破10万人次,成为现象级文化产品。该剧目成功入选“辽宁省文旅融合示范项目”,为朝阳历史文化的当代转化树立标杆。
二是打造一条精品线路。精心设计“石灰窑沟—千佛洞”嘉宾观摩路线,对沿线景区进行基础设施升级与文化场景重塑,完成道路改造、景观绿化等工程,新增智慧导览系统、生态停车场等设施,全面展现朝阳县生态与文化交融的独特魅力。
三是搭建一个展示平台。在慕容街县(市)区展厅中,凌塔酒、富氢水等6类特色产品与非遗刺绣、面塑等8项传统技艺同台亮相,吸引游客超5万余人次,实现文化展示与产业推广的双赢。“朝阳大集”“朝阳有礼”等主题活动更成为传播地域文化的鲜活载体。
二、创新融合模式,以“文化+”激活夜经济新动能
2025年8月,朝阳县第四届“柳城之夏”文旅消费季暨首届“数商兴农促振兴”活动圆满落幕。这场为期5天的文化盛宴,开创了辽西文旅融合新范式。
一是文化为魂,传承千年文脉。整合全县28个乡镇(场)街非遗资源,推出“非遗夜市”“古风巡游”,增设“非遗工坊体验区”推出“非遗+文创”衍生品,实现“看得到、玩得会、带得走”,让泥塑、烙画、制香、剪纸等传统技艺走进大众视野,参与人次超3万,实现文化传承与市场消费的良性互动,延伸文化消费链条。
二是夜市为体,打造消费新场景。引入“星光帐篷市集”等年轻化业态,从“孤立的夜市消费”转向“全域文旅消费联动”,既解决夜市“客群单一、留客难”问题,又放大夜经济辐射效应,5天销售额突破300万元。
三是电商为翼,赋能乡村振兴。构建“线下体验+线上销售”新模式,活动期间通过“网红带货”转向“全链条的产业服务”,打破周期限制,解决销售难等问题。通过抖音、快手、公众号等平台发布短视频140余条,全网曝光量超1000万次,帮助农户销售本地农产品粉条100万斤,小米、杂粮、玉米订单式收购500吨,真正实现了“文旅搭台、经济唱戏”。
三、铸强产业筋骨,以项目驱动全域资源活化
全县文体旅事业多措并举,项目投资、收入增长与宣传升级协同发力,交出亮眼成绩单。
一是重大项目提质增效。石窑山谷生态旅游区、桃月谷休闲农业示范园等2个在建项目累计投资1.6亿元;重点包装赵尚志红色旅游综合体、古海洋温泉小镇等4个定向招商项目。
二是旅游景区成绩喜人。上半年全县旅游市场持续升温,旅游收入达2.495亿元,同比增长7.73%,接待游客37.5万人次,同比增长8.32%。
三是宣传矩阵全面升级。开通“朝阳县文旅”抖音账号,联合县融媒体中心、朝阳县报等媒体发布报道50余篇,形成“传统媒体+新媒体”的全域传播格局。
四、深耕地域特色,以多元供给满足群众精神需求
(一)文化惠民工程走深走实
开展“村晚”“敖包会”等送戏下乡活动56场,惠及群众10万人次,县图书馆新增藏书1399册,流通量达5.2万人次,举办“书香朝阳”阅读活动110场,参与人次超4万。
创排《凌河两岸唱新歌》等6部原创小品、情景剧,其中小戏《“财”礼》成功申报国家艺术基金,实现艺术创作与时代主题的同频共振。
(二)文物保护与非遗传承双轮驱动
全面完成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复查文物1064处、新发现182处,尚志烈士陵园等3处遗址入选省级文保单位,全县省级文保单位增至15处。
开展“非遗进万家”活动,培训传承人30名,举办县域非遗秧歌汇演5场,带动乡村文旅消费200余万元,让非遗技艺成为“活态传承”的致富密码。
(三)群众体育事业蓬勃发展
圆满完成首届全市冰上龙舟赛参赛任务;举办首届市域篮球邀请赛,吸引12支队伍参赛,网络直播观看量超10万次,推动“全民健身”理念深入人心。
下一步,我们将以“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区、培育文体旅新业态、构建全媒体传播矩阵”为目标,擘画朝阳县文体旅高质量发展新蓝图。
(一)科学规划,构建全域融合新格局
邀请专业团队编制《朝阳县文体旅融合发展五年规划》,聚焦“资源整合、业态创新、品牌打造”,培育“文体旅+”新业态,优化产业链,提升全域体验,实现协同增值。
(二)项目引领,打造文旅消费新引擎
推出“柳城之夏”艺术季,开发“朝阳县文创”1.0版,设计形成专属文创IP,确保按时完成全年任务。加速桃月谷等重点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力度,确保按时完成全年任务。
(三)保护传承,筑牢文化安全新防线
强化文旅行业安全生产检查和执法检查,确保不发生安全生产事故保证行业秩序。开展文物安全专项行动,摸清全县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情况并建立档案。
(四)宣传赋能,构建全媒体传播新矩阵
构建全媒体传播矩阵,激活朝阳县文旅微信公众号,创建朝阳县官方抖音号,增加我县曝光率;启动县域文化基因解码工程,系统整理三燕文化、历史名人、文物古迹、景点传说等,持续提升朝阳县文化影响力。
各位朋友、同志们,文体旅融合是朝阳县转型发展的关键抓手,也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途径。我们将以更高站位、更实举措、更优作风,推动文化“软实力”转化为发展“硬支撑”,为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贡献朝阳力量!也恳请各位媒体朋友持续关注、广泛宣传,共同讲好朝阳故事,传播朝阳声音!
谢谢大家!
朝阳县融媒体中心记者:我们注意到,今年以来县文旅局在推动文化惠民工程方面动作频频。请问,在推动这项工程“走深走实”、避免流于形式方面,县文旅局具体采取了哪些措施?又取得了哪些成效?
朝阳县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副局长 于春辉:感谢您的提问。推动文化惠民工程走深走实,是我们工作的核心目标。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不仅追求活动的“量”,更注重活动的“质”和“效”,力求让文化服务真正沉下去、暖人心、可持续。
具体来说,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确保工程落到实处:
第一,精准对接群众需求。想群众之所想,提前了解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我们今年开展的56场文化惠民活动,其节目单很多都来自于村民们的点单选荐。我们不仅把戏台搭到村头,更把创作扎根于乡土,新创排了一批反映时代精神、贴近百姓生活、展现本地特色的小品、情景剧等文艺作品。
第二,打造精品惠民工程。“走深走实”的关键在于内容是否精彩、是否接地气。我们严把节目质量关,邀请专业院团和优秀民间文艺队伍参与,同时对本地文艺骨干进行培训辅导。我们创排的小品和情景剧,题材涉及乡村振兴、乡风文明、邻里互助等,用身边人演身边事,既有教育意义又有娱乐性,确保了每一场演出都是高水平、有温度的“文化盛宴”,而不是简单的“凑场次、完任务”。
总之,我们的目标就是让文化惠民工程不仅是一项工作任务,更成为一项连接党心民心、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幸福工程。